近年来,部分高校教师过度推崇西方学术体系的现象引发热议。从盲目引用国外文献到贬低本土研究成果,这种被称为'学术舔美'的行为正在侵蚀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。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历史形成的学术评价体系问题,也反映出部分学者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误解。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、形成原因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,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健康平等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。
一、'学术舔美'的三大典型表现

在科研论文中,部分教师存在'非英文文献不引'的倾向,即便存在更相关的中文研究成果。教学环节中,有些课程大纲80%以上采用国外教材,而对中国学者的同类著作视而不见。在学术评价时,常出现'国外期刊就是比国内好'的预设判断,甚至将发表SCI论文数量作为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。某高校教师坦言:'不用外国理论框架,论文很难通过评审'。
二、历史沿革与制度诱因
这种现象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,当时为快速吸收国际先进经验,形成了'以西方为标准'的学术评价惯性。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中,SCI、SSCI等索引的权重过高,客观上强化了这种倾向。某985高校的职称评审细则显示,海外经历占比达30%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作者支付给国外出版集团的论文版面费高达数十亿元。
三、对学术生态的深层危害
长期'学术仰视'导致本土学术话语权缺失,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引用理论90%来自西方。青年学者为迎合评价体系,研究方向出现'跟风式西化'。更严重的是,某些领域出现'学术代理人'现象,外国机构通过学术合作实际掌控研究导向。某智库报告指出,这种情况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。
四、破局之道的国际经验
法国建立'国家科研评价委员会',规定法语成果在评价中占比不低于40%。俄罗斯实施'优先期刊'计划,培育本国顶尖学术平台。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国立大学教师必须用日语发表基础研究成果。这些做法值得借鉴,但需结合中国实际。清华大学已试点'代表作'评审制度,弱化期刊等级指标。
五、构建新型学术评价体系
教育部已启动'破五唯'改革,取消唯论文、唯帽子等刚性要求。中科院推出'中文精品期刊'扶持计划。专家建议建立'学术贡献度'三维评价模型:创新价值占40%,社会效益占30%,国际影响占30%。某高校试点显示,新体系下本土原创研究增长25%。关键在于建立文化自信,既保持开放又坚守主体性。
学术界的'崇洋'现象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,随着中国学术实力的提升正在逐步改变。健康的学术交流应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,既不能闭门造车,也不该妄自菲薄。当前亟需改革科研评价机制,培育高质量本土学术平台,让学者们既具备国际视野,又保持文化定力。正如一位院士所言:'真正的学术自信,是能用中国话语解释世界问题'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