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南省西部边陲的麻阳苗族自治县,一个名为'麻阳红网'的数字平台正在悄然改变这个传统农业县的发展轨迹。这个集政务服务、电商扶贫、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,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办事难的问题,更成为连接城乡、促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麻阳红网的诞生背景、运营模式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,揭示这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乡村振兴。
从政务平台到综合服务体:麻阳红网的蜕变之路

麻阳红网最初是2015年由麻阳县委宣传部主导建设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,主要功能是政策宣传和新闻发布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,平台逐步拓展为集'新闻+政务+服务'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。2018年完成升级改造后,新增了在线办事、民生诉求、电商扶贫等实用功能,注册用户从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增长到如今的12万余人,覆盖了全县近三分之一的人口。平台特别针对山区群众开发了简洁易懂的操作界面和苗语服务功能,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。
一根网线连城乡:破解山区发展瓶颈的创新实践
麻阳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,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的发展困境。麻阳红网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,在全县13个乡镇、156个村(社区)设立服务站,培养200余名村级信息员,将政务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。更为关键的是,平台整合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,打造'麻阳冰糖橙'等地理标志产品的网络直销渠道。2022年,通过平台实现的农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,帮助5000余户农户增收,其中贫困户占比达35%。这种'互联网+特色农业'的模式为山区县破解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思路。
文化传承新载体:苗乡风情走向世界的数字窗口
除了经济功能,麻阳红网还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。平台开设'苗乡风情'专栏,以短视频、图文直播等形式展示苗族歌舞、服饰、节庆等传统文化,年发布原创内容超2000条,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。其中'苗家十八酿'系列美食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300万,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特色餐饮发展。平台还创新推出'线上苗语课堂',吸引超过2万名用户参与学习,为苗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途径。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做法,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充分肯定。
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'麻阳样本'
麻阳红网的成功实践为县域融媒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其核心在于:一是坚持需求导向,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办事难、销售难问题入手;二是注重资源整合,打破部门壁垒,实现政务、商务、服务的无缝衔接;三是突出地方特色,将平台建设与当地产业、文化优势紧密结合。2021年,该模式入选国家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,已有20余个县市前来考察学习。专家指出,麻阳经验表明,县域融媒体建设不能简单复制大城市模式,必须立足本地实际,走差异化发展道路。
麻阳红网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'小平台大作为'的深刻内涵。这个起源于县级政务平台的数字生态系统,通过持续创新和功能拓展,已经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面手。它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办事难、农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,更探索出了一条县域融媒体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路径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类似麻阳红网这样的创新实践提醒我们:乡村振兴需要技术赋能,但更需要立足实际的创新思维。未来,随着5G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,县域数字平台必将释放更大潜力,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